CLOSE
文獻

回溯現代藝術大師創作路:六十年的約定──龎均油畫展

作者 林琬琪
文獻時間 2018/08
出處 《今藝術&投資》第311期,頁158–159

有「油畫界齊白石」之稱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師龎均至今在香港舉行了4次個展,已屆逾80之齡的他6月份於再次於中環交易廣場中央大廳舉行「六十年的約定——龎均油畫展」,場面隆重盛大,備受關注。

 

六十年間的心血作品

 

此次展覽按時序展出他60年間於不同時期和地點所創作超過30福的心血畫作,當中的20幅作品更是首次公開展出。龎均更特意創作了數幅全新畫作,當中包括以香港作主題的作品,展現他融會中西文化的獨特畫法和對香港的誠意。在《中環之林》一作中就展現了香港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畫中的精髓在於大廈反射陽光深淺不一的顏色。龎均著回憶說:「要知道上了年紀畫家的手在作畫時是會抖的,那要方方正正的一個個窗戶填上和繪畫陽光照耀下那層層疊疊灰白的摩天大度,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幸好對香港地標式的建築記憶深刻,沒有白白浪費在香港住上的那些年。」

 

另一幅《文華窗外》除了反映室內寫生的樂趣,窗外的摩天輪配以繽紛的色彩,其創作完全隱含了野獸派的熾烈情感。《媽媽最後的回憶》描繪了廈門鼓浪嶼的美景,背後更隱藏龎均對母親生前最後的回憶。「有一天下午去看我母親的時候,她突然間精神變得很好,她說:『我昨天晚上做了個夢,我回到福建去了,福建的陽光好好,鼓浪嶼好美。』然後那天半夜兩點鐘,醫院就來電話說她去世了。」最後,龎均為展現對油畫孜孜不倦的努力創作了一幅長達16米、由7塊畫板拼接而成的特大畫作《君子自得游於藝》。畫中以甲骨文做主題,模糊了文字和繪畫的界線。他解釋說:「因為中國的文字本身已有很美的造型,結構也很有意思。過去是先有繪畫後有文字的,所以我就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用藝術的方式反過來形容文字,將文字變回繪畫。中國的拓片是黑底白字,但書法卻是白底黑字,所以就把兩種融合,以油彩畫出白底黑字的甲骨文,創造出新的意念。」為配合畫作的展出,讓觀者體會藝術家在形式與技術之外的精神元素,展覽場地的設計更獨具匠心,以中國傳統造園概念為本,漏窗中可見景色,而畫作全都掛在一系列的白牆之上,讓賞畫人猶如置身於園林中,每一扇漏窗都透出不同景色。

 

回溯龎均過去創作的面貌,大多以風景、靜物及人體為主,凸顯中國水墨畫獨有的朦朧意境。簡單的構圖令他運用灰色的技巧更為突出、獨到,並以揮灑的灰色於油畫中表達出中國水墨畫那獨有的美景。龎均指出:「水墨畫與油畫的基礎大不同,講求含蓄之美,畫山水取其意境,顏色亦不比油畫絢爛多彩。由於水墨畫的精髓在於墨與水,故有「墨分五色」之說。中國傳統作畫元素並不只是體現於已完成的畫作當中,作畫過程和理念亦深受傳統文化觀念影響。中國的墨快乾,所以講究筆墨成功,將中國元素融入油畫的困難之一,就是這種「一筆定江山」的寫意畫法在油畫中很難實現,稍有不慎就會使畫作糊掉。油畫筆難以描繪出水墨畫的線條,所以在作畫時雖然用的是西方的顏料,卻手握中國人的毛筆,遣使繪畫的姿勢和手勢也要重新研究。」可見他的油畫是用水墨的畫法,不能有敗筆。他的能力和技巧,再加上憑著天生對調色準確度和著色厚薄度的敏銳度,靈活地使用灰色調,成功以油彩造出中國山水的煙雨迷濛之姿。

 

來自藝術世家的傳承造化

 

龎均的父親龎薰琹為第一代留法的中國油畫家,母親丘堤亦是留學於東京的油畫家。受到父母歐洲和東方文化經驗影響而成長的他,自小即培養濃厚的繪畫興趣,也學習小提琴,古典音樂修養深厚並對其藝術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回想當年「雖然出生於藝術世家,然而我父母從來沒有教我畫畫。他們都深知,藝術家不能調教出來,所以他們從來都只是鼓勵。他們會把顏料當玩具給我和姐姐,他們1947年來香港旅行時,帶回廣州送我兩姐弟的是畢卡索和馬諦斯的畫冊,從此埋下我鍾情野獸派畫風的種子。」

 

在學院訓練之下,龎均沒有受制於傳統,創造富中國色彩的油畫,將傳統文化概念融入西方的繪畫中,成功創出獨具一格的作品。這樣的轉捩點是一次和某位日本老畫家的交流,龎均不服氣地說:「老畫家說中國根本沒有油畫,也不會畫油畫,並指外國評論家也說油畫不適合中國人,他也太狂言了吧?」這番言論驅使他立刻放棄畫水彩,鑽研中國人的油畫,要看自己能畫出個什麼來。在家族脈絡的傳承演繹下,他以油畫為主要表現素材,在既有的基礎和精神上發展出油畫最深邃的能見度。他始終如一地認為「藝術非常主觀、個性化和情緒化,我並沒有畫什麼特別的東西,只是畫自己的心。」最後,他以西方印象派及野獸派的爆發力,寫東方文人畫的詩情畫意,成功建立了東方油畫的表現主義。

 

閱讀更多... 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