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獻

從方玥文作品探討畫家與文化、社會、自然的內在聯繫

作者 龎均
文獻時間 2012/12
出處 《藝術家》第451期,頁278–280

女畫家方玥文早年畢業於非藝術科系的大學,成為一位老師。她因熱愛藝術,在教職之餘勤學繪畫,玥文比一般專攻藝術的學子多了一些學問與修養,又因她是台南人,有南部老百姓那種誠懇熱情、踏實的風範。人所皆知,學藝術的人,往往讀書、功課很差,只愛塗鴉與玩耍,多半家學貧乏,但小聰明過人,乃缺大智慧,故學成後雖功亦匠。這倒使我想起自己的父親,他自幼熱愛藝術,但卻進了醫科大學,後到法國讀巴黎大學,進藝術家工作室開始正式學畫,他思想先進前衛,超越一般知識分子,與現代藝術同步,加上父親有位一輩子讀書的爸爸和進士的爺爺、叔公,曾祖是探花,故第一代留法的藝術家中,他的法文最好學問更深更廣,一生的好友不只是畫家,有文學家、詩人、音樂家、劇作家、考古學家、舞蹈家、演員、外國友人等,有個濃濃的藝術氛圍。所謂「大道無門」正是藝術道路必須艱辛地獨行、自律、自悟。先自操井臼方可自達達人。

 

在台灣的現實中,油畫界的女畫家甚少,有影響力的女藝術家更少。以個人所見,在即將步入中年有一定生活、工作經驗的畫家中,已經開始出現實力甚強的女藝術家,她們除工作、教學、藝事很忙外,從不放棄創作的獨立思考、追求新意,同時沒有絲毫市井、市俗之氣,她們是台灣極少的個位數,雖然目前尚未成為台灣藝壇的佼佼者(其實商業化的虛名並不重要),但潛在的實力在未來可以跨越台灣成為走向國際的勝利者。此成功乃是創造力和個人風格所致,還需始終如一地深化。玥文可數其中之一。

 

歷經台灣二十餘年教學,曾經有過不少有才華的女學子,但結果總是消聲匿跡。主要原因是結婚生子、嫁夫隨夫而去,無法創建個人終身的藝術事業。曾經問過眾多藝術學子;「畢業後做什麼?」回答多半是:「嫁人去」,可見學藝術並無藝術自信。教育失敗!可悲、嗚呼!

 

誠然,在眾多女學子中玥文是極為特殊的。如前所述,因為她之學養略勝一般,故學基礎畫技頗有悟性,進工作室習畫一年有餘,輕鬆考入師大美術研究所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她十多年如一日,勤奮於創作實踐,在電腦網路高度發達之現代,她沒有通過網路或臉書對個人做任何不切實際的廣告性宣傳,此事難能可貴。她不受賣畫之市井、市俗之氣影響,不被左右自己的畫路,即使售畫亦不依賴親朋友捧場應酬,對賣畫好壞寡欲清心,一切順其自然,唯有一心苦思如何能畫得更好,心境平靜。她堅持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場合、空間舉辦個展,在創作實踐中逐漸成熟自己的畫風。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高度商業化之今日社會,不知不覺地迫使藝術家墜入商業化的陷阱而庸俗化。此乃走向成功之路的最大絆腳石,不斷沉淪為殖民文化和次文化。當今,不斷強化的「商業價值」逐漸替代了藝術的文化價值,極端炒作正在腐蝕畫家的創作心靈。藝術家如何堅持藝術和藝術堅持乃是對個人品格嚴峻的考驗。

 

靜賞玥文的作品,畫如其人。她為人樸實忠厚,畫品有樸素厚實之感,風格寫實而不膩滑,色彩穩重而不粉黛,多半作品在直接寫生中完成,可以感受到筆中流露了歷史與生命的內涵,可想她的作畫過程有所思、有所想,對景寫生不瑣碎、不空洞,她所想呈現風景畫的「思想性」全在當下意識的一念之中,故作品頗為耐看有吸引力,能邀人共賞。她不辭辛苦地在對景寫生的現場完成作品,畫那人去空房、古老的居家小巷道,人無情意在;她畫鳥瞰的古屋瓦頂、尋思歷史軌跡;畫海邊特有的樹,彰顯海島美的元素。這都是現代人用現代眼光觀自然,關懷那正在變化和即將消失的美景並連結傳統文化之情懷。

 

極端理論認為「油畫已經死了!」想做藝術家就「不要畫油畫」,油畫被貶為「匠人之舉」。對此類空洞吶喊不足掛齒論之。油畫藝術在西方有六、七百年傳統,油彩是最堅固的繪畫材料,倘若地球與人類還有萬年之久,油畫藝術會依然隨之而存在。但是百年以來,東方人畫油畫只是重蹈覆轍西方藝術形式而無新意,僅被視為模仿而已,對此亦該有所省思,切勿孤陋寡聞、邯鄲學步。

 

所謂「當代藝術」一詞,含意甚廣,它不是對藝術元素之表現形式、表現技巧之探討,而是思想對一切事物、包括社會、環境、自然、人文、歷史、文化、哲學之關懷與省思,轉化為藝術形態,對此不存在「權威藝術家」的專利。

 

人類與自然界相依共存的親密關係,古人與今人有極大不同,自然界亦有極大區別。但歷經千秋萬代山川,大地依舊,繼承借用古人之情懷與哲學,結合今人之思想、情感,認識眼見的一切,創作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就是當代人之當代藝術。在這一蛻變過程中,單一從形式出發製造繫風捕影情節之畫面,並非是當代之哲學思維。

 

「裝置藝術」並非是突然冒出來的新東西,東西方自古從環境、墓地、建築、室內擺設,都有當今標榜的裝置藝術概念,不能以一種形態定為是唯一的「前衛」符號,重要的是思想與觀念。任何形式的藝術都可有前衛的觀念;反之,裝置藝術亦有如同兒時遊戲般的勞作爾爾,不成氣候。

 

古代中國文化充滿多元化的裝置概念,如兵馬俑、石獅子、大型青銅器,亦有精工細雕的象牙、玉雕(不是西方式的雕塑)是工藝品,但放在某個空間形成裝置藝術。自然形成的太湖石、漂流木甚至毋須加工,已有完美的裝置藝術元素。西方人把已有的美學觀回到原始,再利用客觀物體形成新概念。東方人善於直接把原始型態(石頭、木頭)轉化為藝術品,邀人共賞。東西方大同小異,目的是相似的,即好看、奇特、不可知。藝術家或素人藝術家懂得了物質轉換的妙處,不是藝術家,但人人也可以成為藝術家。東方人不要勉強去學西方人已有的藝術,西方人亦不必盲目、無知地學東方人而永遠學不像的文化。文化只能融合不能替代。各自活在各自的文化中吧!

 

堅持寫生、在生活中尋求靈感,絕非是過時的創作之路;反之,繪畫普遍抄寫照片之風盛行,使藝術變得僵化和死板的形骸。只見「功夫」不見生命。

 

走死路、當斷不斷?還是走活路、海濶天空?

 

讓我們重歸關懷歷史、文化、社會、自然,走自己的路。

 

形式不決定高低而高低決定形式是否能夠存在。

 

方玥文在台灣和亞洲都不是知名畫家,是默默無聞的。但我願為她撰寫文章、發表議論,道理很簡單:因為她在複雜多變的商業社會,安靜地堅持自己理想的藝術之路,雖然社會發展的空間很窄,但仍在堅持,這種奮鬥精神值得提倡。她歷經苦難歷程方得在台灣國父紀念舘地下室的小展廳中展示少量作品,她思路純淨,意志力強、潛力無限,不怕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古來畫者,多重人品學問,不汲汲於名利;進德修業,明其道不計其功。畫以人重,藝由道崇。

 

方玥文的明天必會更光明。

 

2019年9月於新店

閱讀更多... 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