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OCUMENTS

龎均用心揮灑出獨特油畫

AUTHER Ruan Qi-wen
POSTED 2002/11/11
SOURCE China Daily News, p. 10

「藝術的魅力在於觀者用心。」藝術家龎均的繪畫理論,認為來自畫面的直覺感受,以道誠的感動抒發情感,才足以撼動人心。

 

台灣藝術大學專任教授龎均,善於使用色彩堆層衍變,再透過用「心」感動,呈現個人獨特的風格與魅力。他絕對信仰「任何的藝術形式永遠不會過時」的信念,他認為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下,經得起考驗的創作,都會永遠「新鮮」如初。

 

縱然在台灣北部、中國大陸及香港、海外等地揚名,但龎均作品卻從未在府城展出,此次受德鴻藝廊邀請,十一月起展出新作。這些作品是他一年來到台南寫生的作品,南台灣熾烈色彩與府城特有的磚紅色調,加上個人獨特色彩美感,他的南台灣作品有別以往在北部慣常使用的中灰色調,呈現了龎均另一種色彩運用的美感。

 

一九三六年出生於上海的龎均,自小有「繪畫神童」之稱,十一歲時便在盧州與姐姐龎壔舉辦聯展。他來自文人世家和藝術家庭,祖先有兩代進士,父親龎薰琹是中國有名的油畫家,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O年留學巴黎,曾任藝術院院長,母親丘堤是留學於東京的油畫家;自龎薰琹以降二代,這個家族一共出現九位畫家。

 

龎均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以十三歲的年紀考上杭州美術學院,後轉入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十八歲畢業,成為當時為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一九八七年自香港定居台灣,並在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在台灣舉辦個展三十次之多,現為專業畫家。

 

龎均曾直接師承中國第一代油畫家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顏文樑、關良、吳作人等,他的父親龎薰琹、母親丘堤反而比較少直接傳授油畫技巧,但藝術知識與美學觀卻深深影響他。

 

「藝術所以具有永恆價值,根本意義在於追求不同。所以,藝術必須是個性的、不重複、創新的。」但是,龎均更認為藝術家能夠創新,源自於自己文化孕育的靈感,所以,觀賞龎均的油畫,可以在畫面裡感受到油畫澎湃的色彩運用,卻又同樣直覺感受屬於中國水墨畫的靈韻生動,但是,你只能說那是油畫,而非使用水墨畫法畫油畫。

 

一般油畫在中西技法的結合過程中,往往失掉了油畫該有的緊密結構,或者看起來像水墨畫的油畫。但是,龎均在接受嚴謹的油畫與素描訓練,及中國水墨畫的寫意體會,融入自我觀照的「心領神會」,準確的揮灑出個人細心觀察後的「獨特油畫」。

 

龎均說,東方人學習西方油畫技巧,往往不能達到精深程度,只是對西方各類畫風作模仿及延伸,流於形式表象,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成為自己文化傳統的一部分。

 

「文化傳承是精神性的,而非技術性。」龎均認為影響他一生藝術創作最重要的不是任何「藝術形式」與「技法」,而是懷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因此,龎均在教授學生時,常常指出過去學院派的教學重視觀察的準確性,而忽略技法雖已超前,但思想仍趨保守,繪畫內涵仍無法趕上時代。加上現今學生素描造型結構鬆散,缺乏組織能力,也是無法創新突破的困境。

 

至於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部分藝術家為了傳達油畫的寫實功能,而利用照片臨摹,但龎均認為照片只能限於平面空間,並無法真正涉入並解決主題的三度空間問題,如果過度依賴照片的繪畫習慣,會變成只觀察局部無法關照到全局。

 

龎均認為「形」可以變化,但色彩感無法丟掉,其中最重要的觀察重點就是光線。他認為光線不是無色的,畫家不能全然以工業或印刷色彩學為參考標準,而是要憑主觀、感性的眼光來觀察,透過畫家的「眼」及「心緒」來主宰畫的色彩。

 

「走自己的路!」龎均的繪畫箴言是不在乎別人只在乎自己,他認為成熟的油畫家,大可不必按照西方的創作模式表現自己,而應該更有自信的表達自己,因為,路是人走出來的。

read more...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