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0日:「龎均藝術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美術館七樓學術報告廳舉行,由徐虹擔任主持人。與會者包括詹建俊(中國油畫學會主席)、鄧林、常沙娜、李天祥、龎濤、袁運甫、劉秉江(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畫家)、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克萊納(波士頓大學美術史主任)、丁寧、賈方舟(美術批評家、水天中(批評家)、張祖英(中國油畫學會秘書長、油畫家)、余丁、尚輝(美術雜誌主編)、王端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永林、朱虹子(《中國藝術報》副社長)、閻振鐸、裘沙、馬克、楊先讓、邵大箴(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等人。
詹建俊認為,這次的展覽使得觀眾能夠領略龎均多年來在台灣工作的狀態和成就,「做為一個50年代出身的畫家,今天依然在藝術道路上充滿藝術激情、藝術感覺、藝術思考,勤奮地在工作中取得新的成果,龎均是一個很好的代表。從作品數量、探索精神體現的成果,充分反映了他對待藝術的態度和追求,對我們而言,是很有意義的。」龎均多年的好友鄧林表示:「龎均的畫和以前的作品又不大一樣,吸收了很多中國畫元素,尤其是很長的那一幅,可以看出他看了很多八大山人的作品。看這個展覽,第一,非常感動我,從色彩、情感跳躍感動我。第二,他的用筆非常有彈性。第三,他吸收中國元素並想辦法與油畫結合,並且做得很好。」
常沙娜回憶過去和龎均、龎壔的往事,也表示佩服龎均的成就。她認為,龎均的創作離不開音樂,「音樂的節奏、感受,體現在畫中。無論音樂、中國筆墨、大自然、他的心態……都體現在一幅畫中,畫成很淡雅的畫幅或者很強烈的黑紅調子。我很欣賞他的畫,也同樣喜歡他的花卉靜物,遠看就是中國的筆墨,用油畫筆來體現。」
李天祥表示,龎均的油畫是「中國寫意油畫。2007年看『龎均70展』我說他是「油畫的齊白石」,這次又更進一步了!是一種出神入化的階段,從無法到有法,是中國寫意油畫。其中的『意』是一種審美形象,內在勻染成熟的結果,是審美意韻的意。好東西不分中外,有人說龎均作品是表現主義,我認為不完全是。我覺得龎均的作品基於中國優秀傳統,同時把西方的精粹融合起來,是很有內涵的。」
小時候就一起看展覽的龎壔,謙稱「我們在家裡互相之間很少誇,最多父親說道『這張畫還不錯』,我要說得好就是自賣自誇,因為是自己家裡的」,而未多發言。老同學袁運甫則認為「這次的畫,更強悍了,更明快了,更精美了,更對比了強烈的情感來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且也更寫意了。除了過去畫的作品在色彩題材處理特點以外,在自己的藝術中間,繼承了家學嚴謹的學術態度,有根有柢,用線、用色,追求的情調和他每一張作品的個性特點,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看到他對於自己家鄉文化非常尊重,又增添新的題材,表現他的家鄉和祖國文化的題材,都是很動感情的。」
劉秉江說:「看龎均的畫有兩點感想,第一,不僅清新,而且有強烈的對比。用原色來畫,但有一種色彩關係,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整體畫面的構成結構,不是還原自然,而是經過重新佈局,形成一種抽象的美感。第二,龎均的畫展在中國繪畫發展到現在的狀況下,卻還存在真善美,等於吹來非常清新的空氣,有很特殊的意義。」王鏞盛讚龎均「不是一個純粹、簡單的畫家,還有很多哲學的思考、很多的評論家強調,把古典和現代中和起來,創造一種東方寫意油畫或者意象油畫。他近期一批強調吸收中國水墨畫神韻的寫意精神,把野獸派色彩變成單純的中國水墨寫意。以黑白為主的作品,色調非常響亮,對於光的把握非常敏感,這是一般畫家很難達到的。」
克萊納教授認為龎均的作品「很難得把中西方的東西結合得這麼好。一位藝術家做那麼多風格的論畫是很困難的,而且做得這麼成功,非常難得。」丁寧從修養與家庭關係方面分析龎均的繪畫,他表示:「我個人最強烈的印象是,藝術家應該盡自己感受的東西,龎均的作品充滿自傳色彩,有情感上巨大的跨度感覺,畫面上體現的修養,能夠想起他的父親和母親,在他的書中也有相隔六十年對於母親的回應,非常令人感動,風格也是開的。他畫的白色的東西、畫江南的風情,到了七十歲以後的年齡,像兒童時期的黑白照片一樣,處理為更純淨的效果,令我非常驚訝。油畫能夠畫到純淨的地步,這不是一般的功力所能到的。這些的畫做為半抽象的地步,依然能夠打動人,這是畫展最成功的一點。」克萊納教授說:「一定要把龎均的〈荷塘之影〉巨幅作品寫入他的《現代美術史》著作,目前已出到十三版,這是非常特殊的一種評價。」賈方舟首先也從家庭脈絡來看龎均的繪畫,他說:「對於龎均不太熟悉,但是對於他的藝術很熟悉:龎薰琹這個家庭還有很多人畫畫,可以展示這個藝術風貌。第二,我覺得這個展覽整體上給我一個很強大的衝擊,呈現了一個藝術家生命狀態和藝術狀態。龎均畫得非常自由、輕鬆,無論物件是什麼都可以畫,都可以納入自己的視野範圍。還有一點,是他所創造的中國文化品格。」水天中延續賈方舟的話題,認為龎均的繪畫突顯中國傳統的文化傳遞方式,即家族內的傳遞,有不可替代性,也有特殊的親切性。第二,「龎均藝術具綜合性和融合性。可以看到中國和西方、油畫和中國畫,在他的作品裡面有中國的篆刻書畫和西方的平面構成融合起來的特色。這說明瞭在純正的中國傳統道路外,仍然保持傳統藝術生命力的個性化。」
張祖英表示:「龎均對於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有他全面的思考,不是只低頭畫畫的人,他也是為藝術而生的人,除了繪畫,文學、音樂都是非常好的,音樂是伴隨龎均創作的。他的作品明朗、鮮明,高強度對比下的一種和諧。吸收中國傳統筆意不是表面的,而是文化意義上的生發,是具有多種修養綜合的一種文化。」余丁以兩點來看龎均的繪畫。「第一,藝術創作是一種追求精神自由的解放過程。從他的展覽當中可以看到這樣的過程。第二,在我們看來中西融合是把中和西做二元對立,實際上,中西之間有許多共通性。在龎均的創作當中,我已經看到把中和西放在同一個層面上考慮,而不是對立起來。」
尚輝說:「龎均的作品特別有一種感性。這裡面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用線轉化為書畫用線,第二是色的問題。我們說筆意墨韻,龎均的作品就是筆意色韻,他的這一點是比較難做到的。他的線,我覺得還是用硬筆的線更多體現草書的意趣。在色彩上我覺得,喜歡用純色,還喜歡黑色,甚至有的地方用黑的加重,僅僅是色彩對比的關係,龎均卻能夠把原來的色彩的修養和功底融合進去。」王端廷也表示:「油畫文化的價值,對於中國人來講有兩點非常重要,一個是自由,一個是個性。而龎均的自由體現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畫什麼的自由,一個是怎樣畫的自由,在他這裡沒有界限,非常從容。在他的作品裡,我們看到西方人文主義情景,也融入到他的內心,這是西方寫意畫的重要價值。這是藝術家創作時最高的境界,也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標。」
李永林認為,「在很多學術活動上,經常將中西問題的討論過於理論化。能把所有的中西問題落實得非常具體,色彩原理和造形原理是技法的,但是用筆的原理是中國的藝術的。最後的問題是很具體的問題,能以小見大,我曾經看過一張野獸派的繪畫,還有馬諦斯作畫的照片。他用一支非常長的竿子畫畫,原因即在於用筆的節奏、空間控制力上的差異,這是很有區別的。」朱虹子則認為,「龎均藝術的表達有兩種關係,一個是物的對應關係,一個是人的自由。對於這兩種關係的側重,體現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很不同的思考。中國人較注重人的表達,面對物的時候是人格化的,而西方對於物與物之間關係探索的豐富性,對我們來說比較欠缺」
閻振鐸說,龎均的畫對美術的發展有一個很深人思考。「文化本身就不是對立的東西,是互相學習的。西方人在吸收中國文化時有自己的解讀和創造,中國藝術家學習西方的時候,怎麼創造中國真正文化傳統,又是從哪的角度思考:從龎均的展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是一種文化價值的深刻思考和判斷,是更本質的精神的、個性的,和文化的東方,一種在現代的獨特發展。」裘沙從音樂性的角度說龎均的作品:「他把自己的感情結合得非常好,是前輩沒有解決的一些問題。有一次他去了我們在杭州的校慶,他畫了一張2公尺高的靜物畫。一面畫一面放音樂。很多畫家都在追求音樂的感覺,而他將音樂融合到畫裡面去了,做得很好。」馬克說:「龎均和他父親、母親的作品感動了我,他們的藝術是非常成功的。」楊先讓:「藝術還是得講功夫,講繼承,這在他的畫裡看到很多,絕對是繼承。藝術是需要互相學習的,當然要變成我們自己的,我向龎均的姐姐說,我喜歡弟弟的畫超過妳的畫,希望龎均做為我們的代表,希望他走在前面,再創一些成績。你有家庭的條件,有中國的條件,有美院的條件,有這麼一個博大的條件做你的後盾,這一點我們非常高興。」
邵大箴對於龎均的繪畫也多表讚譽,他說:「龎均是我的老朋友。我讀過他一本90年代中期的書,關於油畫技法的哲學思考,關於寫意油畫,他對中央美院非常有感情,他堅持學院修養,在這個基礎上,對於古今中外的藝術有綜合的修養,最值得欽佩的是他在寫意油畫、意象油畫有特殊的成就,保持了油畫的特性,一步一步走,愈來愈放鬆,我覺得在這方面可以繼續走下去。閻振鐸跟我說:『色彩感覺,在中國當代畫家中龎均是數得上的。』他線用得非常好,是同西方油畫語言相結合,非常重要。」
龎均最後回應所有的發言,並感謝諸位指教,他表示:「目前很多人說油畫已經死了,過時了,關於這個問題,那應該是講拉斐爾前派的時期,照相剛剛發明以後,很多油畫家驚恐畫不到照片那樣地細緻,後來出現了印象派油畫藝術並沒有死,問題關鍵是在於創新,從寫實一直到畢卡索、馬蒂斯……,我想今後更新的東西,有待於中國努力。」